疾风阅读

疾风阅读>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

作  者:未见北凉雪

类  别:历史小说

状  态:连载中

动  作: 开始阅读 章节目录

最后更新:2025-07-19 14:17:04

最新章节:第10章 诸葛亮回成都了!(月初求月票!)

刘尧下乡支教本只想镀金, 却不曾想,有一日来了一个小胖子听他讲出师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马谡失街亭致使北伐失败?” “这世上真有亩产千斤的稻谷!” “改土归流,摊丁入亩之法先生可否再讲一遍?” …… 几年后,终于可以调走的刘尧却意外穿越到三国时期的长安, 心灰意冷的他却惊奇发现, 大汉仁帝刘禅携丞相诸葛亮出长安城十里仪仗相迎, “请先生为我大汉国师!”...

《授人以渔》免费阅读

  刘禅突然阴恻恻的说道,

  “谁给你们的胆子揣测朕的意思!”

  刘禅两步逼近谯周,面容威严,

  “谯周,你一个劝学从事什么时候有资格理论朝中大事了?”

  “还有,朕问你,朕何时说过朕反对北伐了?”

  谯周当场被吓得跪倒在地,不断的磕头求饶。

  在场的众人皆是被刘禅这个样子震惊,

  “陛下性情变化如此之大?难道真的是去体察民情了?”

  “难不成陛下要这些匠人真的有正事,而不是玩乐?”

  一时间,蒋琬等人脑海中闪过无数种可能。

  但,下一步刘禅的动作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没有理会跪倒在地上的谯周,反而是将阴冷的目光转向了蒋琬。

  “蒋参军,我要这些匠人进宫难道还要经过你的同意?”

  “朕是在通知你,而不是请示。”

  说完,刘禅转身一挥袖子,离开了永安宫。

  只留下一句话在大殿中回荡,

  “众爱卿自己掂量掂量吧。”

  出了大殿门后,刘禅长呼出一口气,

  “刘老师说的真没错啊,有时候呵斥真的比好好说话更有用。”

  “之前我真是太好说话了。”

  刘禅自己也清楚,去往后世之后,他自身也改变了很多,几乎可以说是另一个人也不为过。

  他握紧拳头,轻声道,

  “大汉,绝对不能亡在我的手中!”

  ...

  成都城外三十里。

  一辆看外表朴实无华的马车在官道上疾驰。

  车中一中年男子身着素雅长袍,虽然有些上了年纪,面庞上有些许皱纹,但依旧能够看出其面容清秀,自眉宇之间透出一股沉静与英气。

  他目光自马车窗看向外面,手中的羽毛扇轻轻扇动,阵阵凉风让他感到心情稍微平复一些。

  坐在马车上的正是大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的诸葛亮。

  自从平定南方叛乱以来,诸葛亮便开始着手准备北伐,相扶汉室,还于旧都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这句话诸葛亮一直铭记于心。

  白帝城托孤宛如昨日一般,在诸葛亮心中是一道解不开的伤。

  那个心怀壮志,百折不挠的汉昭烈帝走了,却留下了他的长子刘禅,托付给了他此生最为信任的一人——大汉丞相诸葛亮。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是多么大的信任,远超君臣之谊,这是知己啊!

  更重要的是,刘备并不是空谈,当场赋予诸葛亮开府权,从此相权与皇权平起平坐!

  故而自从昭烈帝驾崩后,诸葛亮却是不敢有一天的松懈,比之之前更加勤勉,务必要求事必亲为。

  虽然感受到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寄希望在自己追随昭烈帝后尘前,完成三兴大汉的伟业。

  诸葛亮将思绪从几年前收回,看着路边熟悉的景色快速向后跑去,他知道,成都要到了。

  这次回来,他没有通知任何人。

  这并不是他头脑一时发热做出的决定,而是政治嗅觉敏锐的他感受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意味。

  几日前,阿斗密信突然送到汉中,驿卒交代这是连夜送来的。

  起初,诸葛亮刚刚拿到信的时候并没有当回事,只以为是阿斗劝自己多休息的话。

  毕竟之前也有过先例。

  但当诸葛亮摊开那席绢薄册之后,刚刚读了没几行,便瞬间浑身毛骨悚然。

  信中曾言:

  “相父览阅:朕临朝视政,每思北伐大业,然本土豪族多怀异心,推诿粮草、掣肘军机,于国之大事阳奉阴违。今欲破此局,当速开科举取士之道。寒门子弟无宗族勾连、无利益纠葛,若授以监察之权,必能刺举豪右不法,纠察隐匿之罪。如此则政令得通,粮草无虞,北伐之师方有胜算。”

  读到此处时,诸葛亮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思考此事可行性,但依旧认为成功率不高。

  就算以强横之力推行,全然不顾士族反对,那失去的也将会更多。

  那时,诸葛亮只以为这是阿斗这个小孩子的心血来潮,并未顾全大局。

  但诸葛亮继续看下去,他发现,是他错了。

  “本土豪族屡碍北伐,朕意当另辟蹊径。可暗借科举之名,择商贾子弟中干练者,委以太仓令、军市丞等职。彼等久困于庶途,一朝得入仕籍,必倾财输力,以报圣恩,暗中襄助北伐。此举亦可广布声名于魏吴,落魄寒门见商贾之子尚能科举入仕,必竞相来投。如此,既避豪族之忌,又可坐收实利。”

  看到此处,

  诸葛亮算是彻底明白为何阿斗会差人连夜送来这封密信。

  这科举制,可是三兴大汉的一味猛药,用的好,则汉室可兴,用不好,兴复汉室便成了空谈。

  但诸葛亮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定夺,

  改革!推行新政!

  但遵循一个句话,一个原则,那便是阿斗这封密信上的最后一句——

  “科举乃虚设之局,名为选才,实则收商贾之资、聚寒门之力,削豪族之权柄,集天下之政令于中枢,以倾举国之势,成北伐宏业。”

  每每想到这句话,诸葛亮都会暗暗称妙,称赞想出这个想法之人绝对是当世大才。

  以诸葛亮对阿斗的认识,他知道这番理论绝对不是阿斗能够想出来的。

  “所以,在阿斗身后教他这套理论知识的人到底是何人?”

  诸葛亮握着羽毛扇的手攥的更紧了。

  他闭上双眼,将这几日发生的事情全都在大脑中不断如走马灯一般再次重现。

  从阿斗密信中惊天之言开始,诸葛亮早就看不顺眼的黄皓拿着一封“求死信”找到他,请求处死他。

  当然,看黄皓临死前的反应,很明显不知道丞相为什么会突然要杀了他。

  之后董允等人的密信便如雪片般飞来,什么后主受奸佞误导,什么小人背后挑拨丞相与后主关系。

  当晚,诸葛亮便决定动身,秘密出城,就连汉中都督魏延对此事都一无所知。

  不过,半路上拦截的驿卒带来的消息才是最让诸葛亮揪心的。

  简短的四个字让诸葛亮揪心不已,

  “圣驾失踪。”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